15周年,A4美术馆品牌焕新,再次出发!
A4美术馆
“用艺术连接人与人,
激活创造力”
的新美术馆实践者
INTRO
A4美术馆是致力于用艺术激活创造,连接更广泛公众的当代艺术机构。持续推动新的艺术实践发生,推动艺术家发展,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为观众带来多元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目前,A4美术馆拥有两座场馆:A4美术馆(A4 Art Museum),位于成都天府新区麓山大道,具有浓厚托斯卡纳风格的麓镇山顶广场,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A4X 坐落于成都天府大道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场馆由美国大地建筑之父安托内·普雷多克设计。
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16年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2023年A4美术馆主馆迁址到麓镇,将于今年8月完成,完成由天仝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并正式对公众开放。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28个国内外专业机构及基金会合作,共举办80余场包含西南艺术生态研究、青年艺术家实验季、青年策展人计划、社区艺术季、iSTART儿童艺术节在内的专业当代艺术展览项目。坚持以创造连接思想,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参与式设计、社群共创、观众研究等工作方法,建构起丰富多元的公共项目类型,推动社会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至今发起近2000场活动,覆盖了国内外超过50万观众,连接孵化1000余位核心共创伙伴及创造者社群成员,形成A4社区的生态网络。
2023年,在投资人的支持下,A4美术馆秉持着“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理念,更新了作为“新美术馆实践者”的发展方向,在原有A4美术馆品牌的基础上扩展为A4美术馆文化集群,其中包含四个品牌:A4美术馆(A4 Art Museum)、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A4X 。
在未来,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成为伙伴,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
A4美术馆文化集群
#01
“我希望能推动艺术
成为一种日常”
THE BEGINING
今年A4已经15岁了,回到起始之处,A4的创立并不仅仅是出于我个人的意愿,还缘于投资人的决策。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和市场调整,艺术市场所带来的泡沫,经过挤压后,逐渐地回归到了正常。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浮夸的市场,不再只是艺术品的销售、拍卖的记录,来自真实艺术所趋动的创作更为显现,那些独立坚守的艺术家被重新看见,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切口下,A4迈入艺术系统。
而更早的时候,我还在英国留学,每逢假期或休息,我几乎都在欧洲各个博物馆、美术馆中度过,当目光脱离画册、文本,直击原作,的确会带给我很多震撼和思考。那时的艺术作为非常轻松的、走入人们日常的观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有很深的触动。所以回到国内,我希望能推动艺术成为一种日常,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这栋建筑的标号就是A4
所以以它来命名
LOCATION
之所以落址成都,也是因为这里的文化生态。成都并不是一座典型的市场交易城市,包括今天她依然不是,艺术圈的交易更多发生在北京、上海。成都本地的艺术家和创作群体、极富包容度的市民以及鲜活的创作土壤,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肌理,也成为文化发展的先天优势。
在这样的契机下,万华作为投资人,希望能够推动成都麓镇区域文化、艺术、生活的发展,我们基于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有了A4美术馆的雏形。最早的空间是坐落在麓镇湖畔的一栋独立建筑,这栋建筑的标号就是A4,所以以它来命名。
#02
“一个立足于本地,
但有国际化视野的空间”
GROWING
构建A4时,我就希望它能呈现一个新样貌,代入更多跟这个时代相关的艺术作品、创作形式,加强对话性,通过强烈的精神共振给这个城市艺术生态带来一些变化。所以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的描述——一个立足于本地,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空间。
2008年3月21日,A4在麓镇的莲湖畔开幕了,那时整个小镇只有山脚完工了,山腰和山顶依然是工地,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和丹麦文化交流中心合作的“透明”作为开幕开启了A4的展览,国际化的基因由此注入,很多先锋的、实验性的项目也逐步展开。
其中2010年的青年策展人计划对于整个A4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期一年半的项目计划,包含六个展览、一个研讨会和108位艺术家,整个进程中,我们与国内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群体建立了链接,艺术系统由此开始了解A4,看到A4身上对时代的敏感度。回过头看,那时的青年策展人:鲍栋、孙东东、崔灿灿、杜曦云、段君、鲁明军、盛葳、刘礼宾,现在都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中流砥柱,也是在这样的合作机遇下,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A4陪伴着青年艺术家们也成长起来。
*滑动查看更多
回过头看,那时的青年策展人
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中流砥柱
因此相对来说,和开始就建制完整、学术清晰的美术馆不一样的是,A4的空间、机构定位、学术研究、团队管理……都是随着时间不断生长的,我想这也是A4的特点——一个在成熟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成长型美术馆。
TALKING
跨域交流带来的有效性、专业性的打开,让我们和成都艺术圈也开启了对话。随后的青年艺术家实验季和个案研究计划,使A4与在地艺术产生了更深厚的联结,也逐渐促成了成都艺术创作领域的丰富和拓展。比如2013年陈晓云个展、2015年骆丹个展,美术馆在地文化和艺术生产方式上,保持着深度的研究和介入,以更有厚度的展览回应了作为一个学术机构和一个专业美术馆的价值所在。
*滑动查看更多
A4总带着一种破土而生的力量
去拓垦新的艺术土壤
A4在成都扎根,却总带着一种破土而生的力量去拓垦新的艺术土壤,不仅活跃在本地,也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和对话。“平行的极东世界”是A4与国际合作一个重要的开端,我联系到策展人金岛隆弘,与他探讨是否能以一个国际化展览的方式,推介日本中青代的艺术家参与。在交流中,我们看到很多日本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对话的可能性,于是在2012年我们共同促成了“平行的极东世界”,这场作为西南地区首次系统性展示亚洲当代艺术的展览。
PERSIST
持续的坚持,是A4这么多年不变的底色,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发出多么大的声量,但一定要持久、绵长。一开始我们的起点并不高,但每个展览我们都尽最大的努力和当时能够做到的最好,这中间也遇到过困境,但A4从来没有因为难而降低标准。
15年来,A4为什么可持续?能有今天的发展,我觉得这和团队有密不可分,作为创始人,我一直引领着团队向前行,而A4最早的两位策展人李杰和蔡丽媛至今还在这座美术馆里深耕,核心团队的稳定性是隐蔽的发动机,同时还有持续不断的新鲜血液,带来更多的创新,让A4永远保持初心,坚定我们的立场。
核心团队的稳定是隐蔽的发动机
同时还有持续不断的新鲜血液
#03
“一个更具公共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美术馆”
TURNING POINT
2016年A4已逐渐成为一个有专业能力的机构,她拥有更稳定的内核去应对复杂的环境。这一年我们从一个先锋性的当代艺术中心转型为民办的非盈利美术馆,从麓镇迁址到了麓湖,成为了一个更具公共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美术馆。
原来那个在麓镇山脚被莲湖所包围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以笔直的姿态站在了天府大道上并成为麓湖的核心门户,我们所辐射的群体不再只是对当代艺术、先锋艺术感兴趣的人,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更紧密的城市社群。
辐射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更紧密的城市社群
LINK
怎么真正地和观众沟通?这个过程花了很多时间,后来我们发现,iSTART就变成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以李杰为核心的策展团队每年不断地累积沉淀,逐渐变成了一个行动网络。为什么iSTART会成为A4具有标杆意义的项目?我想,不止是因为扎实的内容,更多的是我们的态度和视角。我们以专业学术展览一样的态度和心力去投入,用一年中那么重要的档期倾全馆之力去做,就是把它做成一个标准。而iSTART价值在于把儿童当作一个新的观看对象,让他们也能在艺术系统里参与、享受和使用,并逐渐调动起全社会平台的力量去共同支持儿童发展。美术馆不再是从一个俯视的视角、权力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真正的为儿童做出了改变。
来到麓湖·A4美术馆,我们如何在新的空间里去呈现它的公共性和开放度?从展览的策划开始,我们就希望艺术家的作品能有一些接口让公众进入,A4尽力去推动“让大众看得懂展览”这件事,所以公共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马克夏加尔”西南首展,A4以前没有做过现代主义大师的展览,我们一直做的都是今天的艺术,这个展览先天带有的和城市连接的公共属性,使我们在整个展厅设置了更多的公教内容与人们开展对话,我们想把它变成一个教育性的展览,而不只是作为一个网红展、IP展。
*滑动查看更多
怎么真正地和观众沟通?
iSTART就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
这一时期A4国际驻留和我们周围社区之间联动,让我们看到了具体的人、真实的附近以及社区型美术馆的初貌。艺术家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形成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很好的助推方式,2020年的麓湖社区艺术季以丰富的艺术活动触发了更小范围、局部的对话,像食物剧场、和刘毅合作渔获节、余童和社区居民开展环保议题......好多真实的事情在身边发生了,我们也由此结交了很多友邻,像范姐、詹二姐以及更多热爱艺术的朋友都成为我们的非常导览员,美术馆不再是艺术品冰冷展示、一个封闭的精神堡垒,我们一和大家在一起就有讲不完的话。
我们看到了具体的人、真实的附近
以及社区型美术馆的初貌
EXPEND
AND
DEEPEN
A4十周年,我们做了罗曼·西格纳的影像个展,其实A4国际化的视野并不是单一的标准——声望和艺术咖位,而是因为他和整个城市之间的连接,我发现在成都很多艺术家,特别是行为艺术家、影像艺术家,都受过罗曼的影响,包括艺术院校的学生。这样一个凝视的时刻,艺术家们面对面的交流、共创,又为城市艺术叙事落下了一笔新的注脚。
A4国际化的视野并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和整个城市的连接
在美术馆自身的学术构建上,我们逐渐沉淀出自己的内容,A4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向外开拓,也向内深耕,通过长时间的学术研究沉淀而形成的研究型群展,像回路、“从街头到语言”的行为研究,或是以杨冕这一类型的的西南艺术生态个案研究,都以更务实、更细微的研究面貌呈现。这也是美术馆策略转变的一部分,我们扎根于内部系统的同时,也不断用外部视角更新自己。
#04
“打破美术馆的边界,
实现更多的现场”
RENEW
2023年A4的主场馆会迁到麓镇的山顶广场,新空间的条件以及配套功能都将升级。从2008年我们在麓镇的山脚启幕,15年间,A4从山脚走到了山顶,现在回过头来,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了A4的独特性,由于展览、研究、公教活动,我们同公众一起把关于艺术的理想、艺术的想象、艺术的现实、艺术的问题牵引了出来,在空间场域里打破了围墙,打破了美术馆的边界,实现了更多的现场。
未来我们还要做大量的社群工作,还要更深度链接人群,共同创建美术馆社区。同时还将继续保持对话,基于对在地的研究和深度洞察,将国外优秀的创作带进来,让我们更加理解这片土壤,持续不断地给它输送更多的养分,培育、激活它的有机生态。
不仅是艺术家创作者、iSTART,以及迁至新馆后文献中心将会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新美术馆实践者在更多泛文化领域尝试,A4X、A4 Kids、A4 Residency应运而生,A4将变成一个更综合的美术馆集群,每一个专业领域都能向下纵深。
今天回到美术馆,我很欣慰地看到这里从早到晚都是人流如织,我们真正做到了一座让大家能经常来逛的日常性美术馆,在这里我们看到很多小朋友排着长队进馆,青年学生坐在露天台临摹,一对老夫妻站在作品前提出不解,还有许多年轻人在打卡拍照,因艺术所产生的对话连接已经越来越多元了,而由此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仍在继续,A4的故事也还在演绎。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正在展出
On Exhibition
内容编辑 15周年项目组
内容排版 张皓玥
视觉设计 Koujitsu Design Studio 吕垒
内容校对 15周年项目组